1月2日,冬日的晨雾还未散尽,林州市合涧镇河南元村王学义家的小院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大伙儿正忙着把一些看似“土疙瘩”的东西送到“快车”上去。这些“土疙瘩”就是河南元姜,不久前,合涧镇的元生姜搭上电商“快车”,走出大山,畅销全国各地。
“饭不香,吃河南元姜”,元生姜水分少、味醇厚、芳香独特。51岁的王学义祖祖辈辈都是元姜种植户。“过去都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姜,后来有了摩托车就骑摩托车去赶集、去县城大街里吆喝着卖。”王学义告诉记者,他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家里的全部开销都依赖卖姜收入。今年眼看又到收获季时候,他一点都不为销路发愁,“姜还没刨出来,就被人早早预定过了。”
林州市新华书店电商中心工作人员刘浩介绍,通过预售的方式,他们在淘宝网、云书网、拼多多等多个平台已经销售了500多单、2000多斤生姜。
为给农产品创造良好的销售条件,林州积极开设电商培训班,引导种姜小户改变经营思路。电商中心、新华书店电商中心更是帮助种植户从消费市场调查、宣传广告投放到包装箱设计、网络预售、物流配送,全方位扶持,彻底打破了元姜“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
王学义算了一笔账,一亩多姜,收成在4000斤左右,除去姜种,能对外销售3500多斤,挣1万多元。除了王学义,村里还有另外四户也与电商平台签订销售合同,将自家种的姜全部销售出去。看着这些“宝贝疙瘩”走向全国各地,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只要销路广,老百姓就愿意种,产量越大,收入越多,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王学义高兴地说。(记者 张龙飞)
12月26日上午,包括杨某在内的7名农民工高兴的领到了自己的血汗钱。这是今年来鲁山县人民法院铺设“绿色通道”为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的一个典型案例。
目前,全县有机产品基地总面积发展到5.7万亩,29家企业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品种涉及蔬菜、猕猴桃、板栗、茶叶、桔梗、油茶10大类25种产品,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
12月10日,记者来到建安区陈曹乡小陆庄村,在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记者看到,路边的食用菌大棚一座连着一座,排列整齐,让人处处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
“没想到开庭当天就拿到了民事调解书,还办理了退费手续,拿到钱之后,就可以跟俺当家的及时治病了,太感谢你们了!”12月13日上午,当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原告张某之妻从速裁组法官刘明汉手中拿到当场制作的民事调解书后,感激的说道。
11月22日,河南省宝丰县御赐兴宝汝瓷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车间内工作。11月21日,河南省宝丰县汝瓷艺人王占稳在车间内进行汝瓷拉坯作业。11月21日,宝丰县汝瓷艺人宋延宾在为其创作的汝瓷作品修胎。
近日,西平县芦庙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部署和安排金融扶贫工作。他们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扶贫形式,提供便捷服务,架设金融桥梁,使全乡金融扶贫驶入了快车道。
随着共享概念火爆,共享汽车也从试水慢慢变得普及,“一元租车,即开即还”“15元起步开奔驰”等广告语常常出现在申城市民的视野中,马路上看到共享汽车的频次也越来越高。
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立足保障型基本养老服务和改善型中端养老服务,参与养老机构、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医养健融合发展等养老服务供给。
潢川县的“稻虾共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药用量,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在“稻虾共作”田块种出的大米,售价也比普通大米高出许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
6月15日至8月9日,许昌辖区实现无纸化申报企业全覆盖,共接收无纸化报检批257批,目前无纸化报检批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平均每批次可为企业缩短4-5个小时通关时长,每批节省约100-150元,共为企业降低成本约3.9万元。
由于人工智能电视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定义不明、界定不清晰,并非所有打着“人工智能”标签的电视都是人工智能电视,有的仅仅能实现简单的语音交互,缺乏人工智能特有的“认知-判断-决策”能力。
今年年初以来,解放区国税局科学部署,克难攻坚,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纳税人网上办税、网上申报、实名办税、数据归集等工作有效开展。该局根据纳税人的需求,在每个信息采集点配备2台高拍仪,让纳税人不管是到办税服务厅还是到采集点都可采集涉税信息,为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纳税人少跑路,也有效减少了涉税风险。
驻马店确山县搭乘网络快车,加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步伐,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子商务体系,扶持电商企业发展,让农民群众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红利。
日前,位于郑东新区榆林北路与康平路交会处的体育公园便民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1月10日上午,许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市政协副主席、商务局局长张巍巍同志向社会各界介绍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